从帝制走向共和

Cover Image: 从帝制走向共和

编辑推荐: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特别版解读中国从帝制走向共和过程中的波涛与暗流,社会思潮与人心的嬗变,展示“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”下的各方力量激烈博弈这是杨天石先生的一部旧作,但也可以说是一部新书。说它是“旧作”,因为此书曾于2001年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,至今已有19个年头。说它是“新书”,因为过去十余年间,尤其是2011年辛亥革命100周年,出版界掀起了“辛亥革命”题材出版的热潮,但如杨天石先生的著作这般,从史料本身出发,对辛亥革命前后的史料进行系统整理,加以严密的分析论证,进行探隐发微、见前人所未见式的佳作,实在不多。因编辑杨先生的著作,得以有幸与杨先生“近距离”地接触。令我难忘的,是杨先生治学态度之严谨,为人之虚己下人。杨先生曾说自己写作的原则是“没有新材料决不动笔”,而据我亲眼所见,有了新材料,杨先生也不轻易动笔,而是对这新材料进行分析、对比、就不同的材料进行相互印证,确认这则新材料“可靠”,方才动笔。为了确认一个“新材料”是否可以引用,他会“上穷碧落下黄泉”地搜求证据,不放过任何线索,不惜放下“身价”向同行、朋友、甚至是像我们这样的近代史门外汉求助。如果不能确认新材料是可靠的,杨先生宁愿舍弃不用。在各行各业浮躁之风大盛的今天,我常常感喟杨先生做学问之“傻”、之辛苦、之不易。正因如此,杨先生的作品,经得住时间的考验。近年来,杨天石先生的影响已经走出学术界,走向大众读者。越来越多非近代史专业的文史爱好者成了杨先生的忠实“粉丝”。我想,这和杨先生一贯的治学之严谨,工作之勤奋,心态之开放,文风之贴近读者不无关系。杨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说:"历史反映人类社会已逝的一切,因此,忠实地再现历史本相是史学